了解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经历过春节档和情人节档的集中消费,每年的3、4月可谓电影淡季。许多避让大片的中小成本电影,都会选择在这一阶段集中上映。不过,从统计数据看,3月上旬上映的近10部中小成本国产片,票房近乎惨淡。
生存艰难,几成中小成本电影难避的命运。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报告显示,2012年投资亏损电影比例高达82.5%,其中大部分是中小成本电影。相形之下,法国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境况令人艳羡。2011年,法国生产的电影有35%是导演的处女作,其中大部分是成本约200万欧元的小制作。
以小搏大的底气,源自法国电影业“文化例外”的理念和特有的资助政策。在法国,政府搭建了向中低成本电影倾斜的资金扶持体系,遍及全国的艺术院线,以及100多个更看重艺术电影和新锐影人的电影节。这一整套涵盖制片、发行和营销的机制为法国中小成本电影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使之在好莱坞的巨大冲击下仍保持着欧洲各国中最高的国内市场份额和不错的国际影响力。
反观我国,尽管近年来相继推出扶持电影业的多项政策,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比如,虽然我们也征收类似法国的保护国产电影的专项资金,但于去年末公布的国产片补贴政策,却只针对取得较高票房的高技术影片,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而艺术院线的短板,虽然有不少影院进行尝试,却迟迟未能补齐。上海联合院线去年曾发起成立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由于片源、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举步维艰。在商业院线,很多具备艺术品质但商业潜力较弱的中小成本电影,在进口和本土大片的挤压下很难找到生存空间。至于国内电影节,与国外相比运营水平显然有待提升。
如果把电影市场比作金字塔,那么豪华大片是塔尖,而中小成本电影则构成根基。只有根基牢固,电影金字塔才能长久矗立,根基越宽广,金字塔顶端伸展的空间才越大。但就目前而言,中小成本电影生存环境不佳,作为其创作主体的青年导演也难有出头之日。长此以往,根基不稳势必会影响整个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身处电影市场快速膨胀的浪潮中,切莫被表面的繁荣蒙蔽双眼,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在做大做强商业巨制的同时,电影主管部门更须重视中低成本电影的成长,尤其在小制作影片尚未形成有效产业机制的当下,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它们早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如此,中国电影才有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