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信息阅读
中国文联中国舞协走进云南曲靖慰问演出
作者:时间:2015/10/12阅读次数:58

艺术 > 戏剧 | 音乐 | 舞蹈 | 杂技 | 电影 | 电视 | 美术 | 书法 | 摄影 | 文学 | 民间文艺 | 曲艺

“我们太需要专业性舞蹈交流了!”

——记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云南曲靖慰问演出

牛儿在坡上吃草,孩子在山沟玩闹,奶奶身背襁袍,壮汉头戴牛角帽,这里弥漫着中国传统丹青水墨诗意山水般的宁静祥和,却又瞬间被节日般的激情欢跃点染。9月22日,云南省曲靖巿麒麟区茨营镇红土墙村叫龙山环抱的一个彝族火把节基地上,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中国舞协、云南省文联承办的“到人民中去”——2015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云南曲靖慰问演出来到这群山一隅,在绘有龙图腾的火把柱与彝族歌舞版画背景墙映衬下,让人有种玄妙的“武林”遐想和“舞林”期待。

演出还未开始,当地一群姑娘小伙子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已经手拉手跳成一圈,蹉蛆步、招蜂、挑刺、踩燕麦……这是滇东北曲靖市麒麟区红土墙彝族聚居区流传着的一个被称为活化石的民族歌舞“确比”。“确比”就是大家一起来跳舞的意思,挥舞毛巾、蹉步转腾间挥洒着纯朴当地农民的喜悦和彝族山寨欢乐的气氛。

红土墙村党支部副书记唐志红告诉记者,村里下至二三岁娃娃,上至八九十岁老人没有不会跳舞的。婚丧嫁娶、丰收添丁、节庆农闲等,不同时节不同气氛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在这里,唱歌跳舞像吃饭喝水一样重要。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困惑。

“我们这里不缺唱歌跳舞,但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甚至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土特产品’,比如确比的动作夸张刚劲,有跳5分钟要人命之说,别人学起来吃力,也少了点表演的优美。闭门封山只能落后,我们急需走出地方的局限性,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让地方民族特色与外面的文化对接,尤其是我们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旅游文化,要把我们的舞蹈品牌打出去,从日常生活走向舞台表演,加强舞蹈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是个难点,土坷垃要变金疙瘩,土特产品要成特色珍品,我们太需要这样专业性舞蹈学习交流和专家指导了!”唐志红说。

演出如唐志红所愿。刚刚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汪子涵带来的古典舞《戈壁青春》,解放军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刘芳表演的新疆舞《美丽的姑娘》,中国东方歌舞团曾明献上的古典舞《酒狂》,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孙秋月跳起的古典舞《青花》等舞蹈节目,让当地百姓欣喜叹服。刘芳还现场教授观众新疆舞典型动作技巧。而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表演的酒歌联唱《干就干》,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兄弟组合演唱的《飞旋的香巴拉》《兄弟抱一下》,尤其是身着自己手工刺绣缝制民族服饰的红土墙村的村民表演的原生态歌曲《哭嫁》和原生态舞蹈《确比》,也让专业舞蹈家领略到民间歌舞的独特魅力。

云南省舞协秘书长温恺介绍,搭建交流平台让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爱好者看到学到外面的舞蹈,让一流专业舞蹈走进偏远地区,与原生态舞蹈互学互动,正是他们“结对子、种文化”系列举措的具体实施。中国舞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李甲芹表示,本次慰问演出是积极响应中国文联提出“志愿者深入基层服务采风活动”的号召,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带领中青年舞蹈艺术家走入边远地区,接受人民检验、向人民学习,同时深入云南彝族、布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考查,并与当地群众和民间艺人深入交流,挖掘、弘扬当地舞蹈文化。


(编辑:云菲)

地址:北京市西二环菜户营东街甲88号豪苑大厦B座17层 邮编:100054
电话:010-63332403/63331742/63331404/13911630225 传真:010-63331401
网址:www.ctaatv.org.cn 邮箱:ctaatv@126.com
CopyRight@2009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节目制作委员会 京ICP备09049963号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节目制作委员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