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社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宣传部、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长篇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研讨会,于5月20日在北京举行。
赵化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宣部副秘书长、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张英伟,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马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彦民,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文艺评论家李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梁鸿鹰,著名文艺理论家杜高,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王伟国,《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向兵,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黄皓,《当代电视》副主编唐志平,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黄海涛,电视剧《我叫王土地》总导演张多福,主演林永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黄文聪,内蒙古视协副主席、秘书长杜梅,影视剧评论家李悦,巴彦淖尔市常委、宣传部长张明中,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杰等,以及媒体记者共40余人。会议由张德祥主持。
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长篇电视剧《我叫王土地》以河套的近代开发史为主线,讲述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和水利专家王土地的传奇人生。该剧在央视一套、湖北卫视、天津卫视、北京影视频道等播出后反响热烈。土豆网、优酷网、迅雷等多家影视门户网站点击率不断上升。这部剧被认为是“以一流的创作班底、强大的演出阵容、高超的摄制手法推出的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马佳: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
会上,张显首先致辞。他说,举办高水平、有质量的电视剧作品研讨会,是中国视协进一步提高服务电视艺术界、加强行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我们鼓励和呼唤电视文艺新作品,有两个前提,一是回归生活源泉,二是批评要到位。电视剧创作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提高。希望大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不足,这对内蒙古电视剧的繁荣,对出品方迈向更高的台阶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显: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
艺术地再现当年场面
电视剧《我叫王土地》是以河套开发为主脉,综合了河套地区很多真人真事进行创作的一部作品。张明中对该剧的创作与收视情况作了介绍。导演张多福谈了颇多感受:从起初担忧“农民挖渠种地是否会有人看”,到坚定信心“真实再现当年场面”,以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呼唤现代人热爱地球、热爱土地。主演林永健则谈得更多是自己倾注在“王土地”这一人物上的感情,他认为,“王土地”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最后能够成为河套地区最大的富商,有他独特的魅力,这一人物对现在的年轻人具有教育意义。他感谢这一人物能够帮助他在艺术形象创作方面又上一个新台阶。黄海涛介绍了该剧的播出情况,他说,这部戏从拍摄开始就得到了各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央视一套与湖北卫视、天津卫视、北京影视频道同时在一个时间段播出,整体播出效果非常好,说明了观众对这部戏的喜爱。这部戏在创作之初就不是纯粹为了收视率而做的,而是为了文化和民族的担当而做的。从对土地的眷恋,最后延伸出抗日情结,把农民对国家的热爱、对土地的担当一一呈现出来。从主题立意和艺术价值来讲,这是非常好的一部剧,值得总结。
王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土地是农民生命之本
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部剧看成是一部深层的土地启示录”,杜高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电视剧把中国人的生命和中国的土地紧紧联在一起,深情而热烈地唤起观众对这片土地的爱恋和崇敬”,“作品的整体构思、主人公形象的风采和内涵、主题的含义,都使它成为一部充分展示中国元素、闪耀中国特色、昂扬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
张彦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梁鸿鹰认同这部剧的文化表达,他说,这部戏开了一个先河,反映当地抓文化建设抓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这是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中生长出来的。该剧首先有一个巨大的认识价值,二是弘扬了一种对劳动价值的肯定,三是塑造了一群坚韧性格的人物形象,从励志的角度讲对人是有启发的。
李 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河套的开发,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篇章。李准认为,这部戏的新鲜感打动了观众。从某种意义上讲,该剧是中国农民和土地命运的交响曲。通过对河套的开发真实而形象的描绘,从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中,刻画了热爱土地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是中国农民文化的灵魂。这部戏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影视作品内容为王的真理。此外,不足之处如历史背景交代不够。
仲呈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伟国以“农民、土地和生命”为题,谈了3点感受:该剧生动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王土地的精气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所展示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该剧展示了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就是在男权世界里女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该剧赞扬了两位女性,一个是默默奉献的女人——王土地的老婆,一个是敢爱敢恨的新青年形象——王土地的女儿。
梁鸿鹰: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影视剧评论家李悦认为,该剧主要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塑造了鲜明的农民英雄形象,二是主题思想深刻。他对当下一些伪农村剧给予了批评,他说,改革开放后,农民观众的欣赏品位已经有了不可估量的丰富和提升,他们希望在电视上看到真正的农民形象,而该剧恰恰塑造了一群真正的农民英雄形象。编导并没有沉溺在对历史的解读上,而是努力通过叙事激活历史,使历史具有警示现代的意义。看了这部电视剧,观众可以更为感性地认识到,农民依赖土地而生存。
杜 高:著名文艺理论家 、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电视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
土地情结昭示现实理想
该剧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鲜明性。阎晶明说,鲜明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题鲜明。这是一部关于农民如何热爱和坚守土地、保卫土地的电视剧。二是人物形象鲜明,最主要的是塑造了王土地的形象。三是人物性格鲜明。其他配角或是次要人物的形象也非常鲜明。精神在一种极致中得到彰显,作为好剧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
李舒东: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舒东认为,该剧很“有意思”。具体体现在,一、这部剧可以说人气浩荡、青史如歌。二、细节上可以感觉到一种趣味。三、体现在王土地的创业史、王土地的感情线、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汉蒙两族的友好关系四条线索的艺术结合。该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土,土的专业,土的地道。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
从开始的纠结到看完这部戏后的震撼,向兵谈到,这是一部近些年来难得的好剧,首先是它的新鲜感,再者就是胸怀。他批评了当下电视剧视野越来越小,胸怀越来越小,情怀越来越少的通病。他认为,该剧剧情结构上很有张力,揭示了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对现实有很多警醒的意义。
张德祥:《当代电视》杂志社主编
王锋对这部年代戏谈了一点感触:通过对表现农民 的土地情结,塑造农民英雄形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革命党、执政党都必须把农民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并努力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理想,至今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戏里缺少先进思想的表现,令人稍觉遗憾。
阎晶明:《文艺报》主编
从《大河套》到《我叫王土地》的剧名变化,仲呈祥以为,创作视角的转移正是创意制胜的成果。该剧写了3层意思:一是要维持物质需求,物质层面的生命意识。二是土地跟人的联系,不仅是物质联系,更重要的是精神联系。三是对土地感情的变化,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向 兵:《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
赵化勇做了总结发言:看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听专家精彩的点评也是一种享受。作为电视媒体,选什么样的电视剧播出,在什么频道、什么时段播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部剧与当年播出的《闯关东》、《走西口》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能够像这部剧一样,除了要强调主旋律以外,还要强调艺术性。
黄海涛: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文艺中心影视部副主任
专题:长篇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研讨会
来源:中国视协
编辑:冀 星
摄影:宋亚丽
责编: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