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广东省文艺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第三批省级重点文艺项目出炉。今年,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到《下南洋》,粤产电视剧活跃在国内荧屏,以一种有情怀但亲民的姿态闯出了一片天。
在经历了数年沉寂后,一批批带着“广东制造”烙印的文艺精品让人们打破了“说电视剧必提《情满珠江》,说文学还在《三家巷》,谈歌曲还是《弯弯的月亮》”的刻板印象。
但在这片繁荣之下,根植于本土的人才缺失却成为广东文艺不可回避的“软肋”。如何弥补短板,让广东文艺持久繁荣,让精品输出成为一种习惯?记者采访了文艺界人士。
成绩
主旋律剧吸引6亿观众
2011年国内电视荧屏,活跃着粤产电视剧的身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播出以来吸引了近6亿观众,而汇集了斯琴高娃、宋春丽等“老戏骨”的《娘》在《借枪》、《中国远征军》、《幸福来敲门》3部大戏的围追堵截下依然也创造了高收视率,并且在播出最后3天成为全国卫视黄金档的收视冠军;3月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的“大迁徙”第三部《下南洋》更是于近期安排二轮播出……
十几年前,人们把《外来妹》、《情满珠江》作为广东电视剧的标志;2009年,《潜伏》又成为粤产电视剧的代言人,粤产电视剧曾经创造过一个个收视神话,然而,比出产一部“红透全国”的电视剧更重要的是让“广东制造”出精品成为一种习惯。“从《娘》开始我们试验搭建4家卫视黄金档播出平台,目前效果不错,到《枪炮侯》更加发扬光大,在开机前已经把4家卫视锁定。”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泱告诉记者,《娘》投入3000多万元,现在不仅收回投资,收入还翻了一番。
尴尬
粤产剧是省外作家创作
虽然粤产电视剧近两年取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但缺乏本土人才却是外界质疑“粤产电视剧”的焦点之一。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北京来的知名导演听说《潜伏》是“广东制造”后倍感惊讶,反问记者:“导演、编剧我都认识啊,没有一个是广东人啊。”
这种尴尬孙泱也曾面临过。他告诉记者,目前南方领航制作的5部电视剧竟无一出自广东作家之手,甚至连原汁原味的广东本土题材剧——— 反映辛亥革命时广东枪炮局总办侯久满一家传奇命运的《枪炮侯》也是由北京作家来广东采风后写成。
孙泱有些无奈地说,这几部戏都是作家拿着成熟的剧本找到他,但其中却没有广东本土的编剧。“编剧是个人创作,必须沉下心来,真正了解广东,对广东有感情的,才能写出好剧本。”孙泱说,广东并不缺乏好题材,甚至可以说是一座“富矿”,但缺乏优秀的创作特别是编剧团队。
广州剧场编剧卢小狼表示,香港每年出产的舞台剧有百部之多,但广州只有不到10部,这种数量上的差异根源在于市场。“香港有社区表演,但广州缺乏这种小舞台的演出。”卢小狼说,如果广州舞台不能演出自己的作品,这些戏剧人才只能到市场更广阔的北京上海谋生。他说,如果现在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以后只会让人才流失更严重。
建言
广东要造属于自己的“星”
“我觉得还是要从年轻一辈着手培养。”对于如何解决缺乏本土编剧团队的问题,孙泱认为,广东的文学机构可以和中戏、北影这些戏剧创作的著名院校合作,在广东办专业编剧班,从而培养出一支编剧队伍。但他强调,这是治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制片团队,培养制片人意识。”孙泱说,好的制片人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如果这个制片人又是有广东意识的,他必然会找到合适的剧本,而且会将带着浓浓广东味的电视剧成功推向市场。
省文艺研究所所长梅晓则认为,广东需要建立自己的造星机制,广东文艺界现在缺乏真正的新生代领军人物,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星”,才能保证生产创作机制的连贯性,从而创作出精品。“高手在民间,现在广东要做的是更多吸纳民间创作团体,给他们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卢小狼也认为,“现在很多艺术节的比赛多在体制内进行,民间创作团体很少能够参加。”他认为奖励机制应该面向社会,使得体制内外的创作者有平等竞争机会。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吴敏周晓婷
责编:宋小